浏览数量: 25 作者: 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: 2025-06-30 来源: 本站
在精密制造日益成为行业标配的今天,金属注射成型(MIM)工艺凭借其成形复杂、批量高效、近净成型的优势,成为精密零部件制造的重要手段。而“尺寸精度”作为衡量零件质量和制程控制能力的核心指标,始终是 MIM 行业内关注的焦点。
一般来说,MIM工艺可以实现以下典型的尺寸精度等级:
未经机加工状态(As-sintered):
公差等级一般可达到 ±0.3%~±0.5%(相对于尺寸总长);
举例:一个20mm的零件,其尺寸公差可控制在±0.06~±0.10mm。
通过精密模具优化、成型补偿与烧结控制后的稳定状态:
优秀的工艺控制可以将部分关键尺寸精度控制在 ±0.1%~±0.3%;
二次加工(如机加工、研磨)配合使用时:
局部尺寸精度可以达到 ±0.01mm 甚至更高。
在实际生产过程中,影响MIM制品尺寸精度的因素主要包括:
由于脱脂和烧结阶段伴随着约 15%~20% 的体积收缩,模具设计需提前进行缩比补偿计算。如果设计或加工精度存在偏差,将直接影响最终零件尺寸。
注射压力、温度、保压时间等工艺参数波动会导致成形密度不均匀,进而引发局部变形或收缩异常。
脱脂过程中的收缩、裂纹控制、烧结温度曲线的稳定性,以及烧结炉的温场均匀性,均会对零件精度产生重大影响。
原始金属粉末的粒径分布、球形度、粘结剂分布均匀性,是影响注射成形一致性和烧结收缩稳定性的基础。
在实际项目中,米莫金属围绕“精度控制”构建了一整套工艺闭环控制流程,包括:
模具前期CAE模拟与缩比优化;
成型设备参数标准化,并建立工艺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;
关键尺寸在线监测机制,引入3D扫描+影像测量;
烧结过程温控精度提升至±2°C,降低因过烧或欠烧导致的尺寸漂移;
经验数据反推建模,不断优化尺寸补偿模型,提高尺寸一次合格率。
这些措施帮助我们在多个高端客户项目中,将尺寸一次合格率稳定控制在 96%以上,并成功替代部分传统CNC零件。
MIM精度的管理,不只是制造环节的技术问题,更是材料、设备、设计与过程控制之间协同的系统性工程。随着智能制造和数据分析技术的介入,未来MIM尺寸精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,也为MIM在更多高精密领域的应用创造了可能性。